影片《南京照相馆》于7月25日正式上映。
申奥执导的影片《南京照相馆》从点映到7月25日正式上映,票房近亿元,口碑更是一路走高,尤为称奇的是,这样一部战争题材影片,却有很多家庭都是三代人一起去看。
关于“南京大屠杀”题材的电影,有很多拍法。
陆川的《南京!南京!》全景式呈现了南京沦陷后的悲剧,但影片站在一名日本兵的视角去反思战争,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;张艺谋的《金陵十三钗》从13个金陵风尘女子的角度切入,表达一个救赎的主题,但用妓女去救大学生的设定,也让不少观众发出“难道妓女的命不是命”的诘难;中外合拍的《拉贝日记》,则从一个德国商人拉贝的视角,呈现了一个“中国版辛德勒”的故事,但影片表现力度稍弱,流于温情传奇,南京成为背景板。而更早时期,牟敦芾执导的《黑太阳南京大屠杀》则是对残忍的最大限度还原,影片用了大量常人难以接受的“cult”等级镜头来展示日军的残忍兽行。
当然,从创作本身来说,以上角度完全没有问题。但从目前国际政治环境、国内舆论氛围、战争历史观、创作分寸等方面来看,申奥执导的《南京照相馆》是能争取到受众最大公约数的一种拍法,这并非批评影片创作上的保守与投机,相反,这是创作者在尊重历史、尊重观众、尊重市场所达成的最好结果。
这种小人物视角、影像克制的表达,打破了一些主旋律电影相对说教的刻板印象,对于各年龄层观众来说,都能各取所需,既完成了历史教育使命,又保证了观影体验,确实称得上近几年主旋律电影的新标杆。
以小人物视角取代宏大叙事
《南京照相馆》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到一个极其巧妙的叙事切口:1937年12月13日,日本军队攻占南京,城内吉祥照相馆中的七个老百姓,为了尽可能地多活一日,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,却意外冲印出了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。
影片抛弃了战争的宏大叙事,取而代之的是小人物在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摇摆。几个普通人的生死悬于是否冲洗底片的抉择中,“洗是汉奸,不洗没命”的困局撕开了人性的复杂肌理。
电影开篇,南京城沦陷,卫戍司令唐生智弃城,防御力量溃不成军,日军大肆屠城,一片哀鸿。因为一份善意,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没有赶上出城的邮车,而下一秒钟,日军空投的炸弹瞬间炸翻邮车,同事被烧成火人,阿昌目睹了这一切惨烈。
导演申奥一开始就将南京城构建成一个人间炼狱,让观众置身其中,与片中被困于吉祥照相馆的人物产生共情。在塑造角色方面,影片很好的一点在于,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,拍出了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懦弱,但也拍出了他们的尊严与反抗。
王传君饰演的日军翻译王广海是乱世中的投机者,用翻译技能换取生存机会,为日军俯首帖耳,抱有幻想,但在两处关键时刻,没有拿枪射向同胞,以及对日军做出反抗,显示了其意识上的觉醒。
阿昌从最初的畏死怯懦,试图逃离南京,到最终让出通行证,为大义挺身而出,这是在绝境中被一步步唤醒的良知和勇气,没有谁是天生的英雄。当自称是“朋友”的伪善日军摄影师用刀无情地插进阿昌的胸膛时,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出:“我们永远不可能是朋友”。而正是这一句掷地有声的控诉,对现实中日本右翼仍在外网散布“亲善照”否认南京大屠杀,靖国神社供奉战犯的行为也一直在持续等谎言和丑行,进行了一次有力的跨时空回击。
阿昌完成了从“苟活”到“守护”的精神升华。
影片结尾,导演为阿昌这个人物揭晓了一个彩蛋:阿昌,全名苏柳昌,作为中华邮政送信员,邮差编号是1213,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(12月13日)呼应,仿佛在说:有些“信”,必须送到;有些记忆,必须传递。
影片塑造的每个形象都复杂而立体,从最初只求自保的普通人,到最终舍命传递日军罪证的勇士,从苟且偷生藏在地下室,到最后走上地面,觉醒反抗,完成了一道道人物弧光。
照相机,也成为影片中的重要隐喻。日本摄影师按动相机快门的声音和枪械上膛发射的声音交叉剪辑,为相机这一道具赋予了一种权利隐喻。而十年之后,历史犹如一枚回旋镖,将日本在南京犯下的罪行钉在历史耻辱柱上。1947年,南京大屠杀的主犯之一谷寿夫在南京雨花台被执行枪决。吉祥照相馆幸存者、高叶饰演的林毓秀也拿起相机,在枪决谷寿夫的那一刻,按下快门,对日本人也进行了一次审判。
在冷静克制中完成价值观传递
战争电影,尤其是“南京大屠杀”这样带有全民伤痛的题材,在创作上很容易陷入极端民族主义情绪,过度渲染暴力,缺乏理性克制,之前影视作品中曾出现的“手撕鬼子”抗日神剧便是反面例子。
在创作上,《南京照相馆》做到了尽量冷静克制,日军在南京城实施的很多残暴镜头都以电影语言进行了留白处理。比如,日本兵摔死孩子的情节,放置在画面后景,焦点更多的是呈现前景中人物的反应。还有日本兵对中国女性的暴行,也没有将镜头直接对准施暴场面,把南京大屠杀的沉重感保留在情感层面而非感官冲击。
影片在表现形式上也做了一些创新,用双重曝光的视觉手法来展现日军“亲善照”背后的暴行,既直观又有艺术性。暗房冲洗照片时红光中逐渐显现的罪证画面,这种意象化的处理比直接呈现血腥镜头更有冲击力。
暗房冲洗照片时红光中逐渐显现的罪证画面,这种意象化的处理比直接呈现血腥镜头更有冲击力。
尽管电影影像表达相对克制,观众还是能够感受到日军视生命如草芥后的愤怒,同胞尊严被践踏后的屈辱。如同观众所言:“止不住的压抑和无力感,一直憋在胸口。”
片中的日本军官摄影师,用扭曲的价值观解读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道德准则“仁义礼智信”,镜头一转,则是日本摄影师背信弃义,将通行证变成鬼门关,葬送了一对母女,彻底撕开了日本人伪善的假面。他们在墙上挂着“仁义礼智信”牌匾,摆出温和的模样,底子里却是对生命的漠视、对侵略的纵容。
可能全片最让观众心情舒展的有两个片刻:一是周游饰演的宋存义举起南京城墙砖砸向鬼子的那几下,二是王骁饰演的金老板拿着斧头,砍向鬼子的那一刻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应该是今年暑期档观众观影最安静的一部电影,影片没有简单地喊口号,没有生硬说教,却让观众在克制的影像、人物的人性选择中,自然代入角色,自然共情,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价值观的层层传递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已经证明,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可兼具历史严谨性、艺术感染力与全龄普适性。对孩童,它在作为认识善与谎言的启蒙课的同时,也没有令家长担心“少儿不宜”的镜头;对青年,它是理解个体力量的成长寓言,让我们看到“普通人也能成为英雄”;对长者,它是民族苦难记忆的影像纪念碑,更体现出当下历史记忆守护的现实意义。
影片结尾,一张张旧照片中的场景,与当下南京城新貌重叠在一起,有一种隔空对话感,提醒着后人:“铭记历史,吾辈自强。”